作者:张玉雯 [刚果(布)]恩戈黛妮·妮奈尔
宽阔的双向四车道柏油马路,往来的车辆疾驰而过……这条横贯刚果(布)东西的公路被命名为“国家1号公路”,全长536公里,从大西洋岸边的刚果(布)经济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黑角出发,直达首都布拉柴维尔。
国家1号公路沿途穿过了草原、河谷、森林、高原、沼泽等各式地貌,可谓“奇山伴异水,天堑变通途”。同时,这条路又连接起了沿线大大小小的城镇,串联起了全国65%的人口和东西部主要经济要素部门,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它已然成为刚果(布)人民心中的“梦想之路”。
刚果(布)的梦想之路
富饶而美丽的刚果河是非洲大陆腹地最重要的水系之一,河流蜿蜒曲折,养育了刚果盆地的万千人民,最终汇入大西洋。布拉柴维尔和黑角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刚果河下游。沿岸广袤的原始森林和湖泊沼泽中蕴藏着石油、矿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是,刚果河流域地形和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地形多样,森林茂密,河网众多,只有数百公里距离的黑角与布拉柴维尔之间的陆路交通和运输十分不便,仅有的土路路况极差,漫长、难熬的行驶过程成了很多长途司机的心头之痛。
赫道夫是当地一名货车司机,长年往返于布拉柴维尔和黑角之间,单程至少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对他来说,时间漫长倒不是最难的部分,一路上糟糕的路况才是最难的。本来,原有的土路就坑坑洼洼,往来穿梭的重型卡车让路况雪上加霜。碰上暴雨,可谓寸步难行,一路上的大水坑让汽车随时可能“趴窝”或者“罢工”。
这一天,赫道夫的货车又“趴窝”了,他已经记不清此行陷过多少次了。三天了,他只开了100多公里,还不到总路程的三分之一。他边感慨边叹气:“什么时候我才能开在平坦通畅的路上呢?”
原有土路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路面仅有几米宽,加上几十年来鲜有维护,茂密的森林与复杂的地形已经阻断了部分通道,走走停停成了常态。对于司机们来说,前面的路是不是还能走,每一次都要看运气。
修建前泥泞的道路
陆路运输困难,导致两地货物运输只能选择年久失修、运力受限的铁路或者运量极小、价格昂贵的空运,但这两种运输方式各自面临瓶颈,无法满足刚果(布)的运输需求。整体运力的紧张限制了刚果(布)及周边国家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尽管资源丰富,但这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和人民却无法享受到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要致富,先修路。”刚果(布)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条件。长期以来,刚果(布)政府和人民都期盼着修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全国两大城市的标准公路,解决刚果(布)运力不足的问题。但是,资金匮乏的难题无法解决,再加上沿途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多年以来这个项目总是“有人想没人做”。
最终,是充满活力、符合中非人民共同利益的中非互利合作,让刚果(布)人民有了梦圆的机会。在中国和刚果(布)一揽子合作项下,这个项目被提上日程并最终确定实施。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勇担重任,负责建设,而这条公路也成为中刚合作史上体量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2008—2016年,整整八年的时间,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成果的引领下,中刚双方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积极协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坦诚沟通,精诚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外界普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6年3月1日,是一个可以载入刚果(布)史册的日子,也是见证中刚合作、中刚友谊里程碑的一天,“国家1号公路”通车了!
刚果(布)总统萨苏盛赞这是历史性功绩,称中国建设者“圆了刚果(布)几代人的梦想,中国是真心实意帮助我们发展经济……”
修建之初,当地复杂的地形条件给施工团队带来了很大挑战。让人寸步难行的悬崖峭壁,经常出来拦路的茂密丛林,一些连当地人都不敢轻易涉足的无人区,再加上蛇虫出没、气候恶劣,这些都成为施工团队必须面对也必须攻克的“堡垒”。
很多国外企业投来质疑的眼光,他们不相信,中国企业可以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修出一条合格的公路。
条件确实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前期,物资供应没到,有时碰到断水,大家只能用铁皮桶接着热带雨林的雨水喝,也算是“独一份”的感受。除了风土、气候和饮食不适外,当地卫生条件也很差,蚊虫肆虐,几乎每个参加过修路的人,都会被不知名的昆虫咬伤,严重时一昏迷就是好几天,疟疾、伤寒更是家常便饭。大家经常笑称:“热带病都要感受一遍。”
“我们常常要在郊外安营扎寨,碰上阴天没星星,夜里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大家都一直生活在城市里,那种漆黑对我们来说真是有些害怕,而且蟒蛇、鳄鱼时常出没,稍有些动静都怕是有危险出现。”施工队员魏乐荣说道。
尽管前途艰险,条件恶劣,施工队员们始终牢记使命,勇敢前行。无路可走,就肩挑背扛沉重的测量仪器跋山涉水;无处落脚,就在沼泽地齐腰深的水泊中寻找导线点;车辆难行,大马力挖掘机就成了唯一可用的代步工具。
这里有长达半年的雨季,强大的降水量可瞬间将原始森林变成一片泥泞的沼泽或者湍急的河溪,一年中最佳施工时间最多也就六个月。所以,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希望在最佳施工时间里快赶进度。
当地人经常看到深夜的工地上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不知疲倦的施工团队正在通宵达旦地干活。一辆辆满载着工程建设物资的卡车来回穿梭,从各个地区采购而来的机械设备与生产物资日夜兼程抵达现场,保障施工进度。这种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只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繁忙场景的一个缩影,也是不惧困难的施工团队敢于拼搏的真实写照。
条件艰苦,施工团队的物质保障和生活待遇可以“打折”,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工程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却始终不会“打折”。施工团队对质量的精益求精,让刚方和外国企业刮目相看。
施工团队的马建明,留着络腮胡子,虽然看起来模样粗犷,但在施工标准上却异常严格细致,努力把每一个施工细节做到极致。在检查路基施工质量时,一位对施工质量十分挑剔的法国监理发现自己负责路段的路基在遭受暴雨冲击之后仍十分坚固,忍不住对马建明竖起了大拇指,并大声称赞:“Chinois,Super! ”(中国人,真棒!)自此以后,只要是马建明负责的路段,法国监理都十分放心。
正在施工的压路车
后来,法国监理发现项目上的“马建明”越来越多,对中国施工质量的态度从将信将疑转变成由衷钦佩,“中国质量”一步步竖起了招牌。
在国家1号公路二期路段通车仪式上,刚果(布)总统萨苏为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人员代表14人授予象征本国最高荣誉的“骑士”勋章。这些建设者的高标准与优良作风赢得了刚果(布)政府和人民的交口称赞。
密歇密歇村位于普尔省,全村近400人。这里的村民们原以农业为生,除了自给自足外,剩余农产品只在小范围内流通,很难销售到远方大城市,所得收入仅能满足温饱。因为国家1号公路就在村旁经过,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公路建设高峰时,村里除了老幼,适龄劳动力几乎全在项目工地上劳动,全村居民的整体收入大大增加。
47岁的菲利普是密歇密歇村村长,他对这一切改变尤为欣喜。他发现这条路给村民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现在,村民们不再拘泥于农作,越来越多地选择去做司机、修理工和杂工,即使原本不具备某些技能的人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技能,获得新工作。此外,村里的农产品由于公路的建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运往大城市销售了。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如今,菲利普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美。菲利普家里人口众多,原本他觉得只要农作收成能让全家温饱就足够了。但眼前的国家1号公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凭借技能谋生的重要性,看到了通过学习改变生活的重要性。出去学习,成了这些原本靠天吃饭的当地人的新追求。
菲利普也在公路项目上找了份工作,每天跟中国的施工队员们接触,他对中国人吃苦、坚韧、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感到佩服。菲利普也因此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希望孩子们有朝一日能去中国留学,学习汉语和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回来后在中国公司任职,改变自己的命运。菲利普常常告诉孩子们:“是这条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条刚果(布)国内等级最高、通行条件最好的公路,使黑角至布拉柴维尔的车程从至少一周缩短至八个小时,交通量由原先的164辆/日增加到现在超过4000辆/日,车辆日通行量平均提高十倍以上,刚果(布)大部分重要物资、矿产、森林资源进出口均需要借助该线路运输到黑角港。
俯瞰刚果(布)国家 1 号公路
刚果(布)《布拉柴时报》在报道中高度盛赞国家1号公路:“自通车以来,它极大地改善了货物和人员自由流通的条件,打开了城市地区和长期闭塞地区的大门。它激励了沿途各省的农业和林业的发展,让作物和产品能够运输到消费区域。它还有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休闲观光……”
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是一条梦想之路,也是一条未来之路。现如今,中国建筑已与刚果(布)政府和法国企业开展合作,共同运营维护这条建成不易的梦想之路。相信在今后,在黑角到布拉柴维尔的路上,车辆将更加川流不息,这条合作之路也必将续写出更多令人充满期待的华美篇章。
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项目是中刚互利合作项目,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2008年5月开工,2016年3月竣工。
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起于刚果(布)第二大城市黑角,止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全长536公里。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属地员工最低工资超过刚果(布)本国最低工资标准8%。此外,项目还注重为属地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培养了超过4000名工程领域的属地技术人员,培养了80余名属地化管理人员,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当地急缺的工程领域人才。